開闢荊榛逐荷夷1,十年始克復先基
(太師2會兵積糧于此,出仕後為紅毛荷蘭夷酋弟揆一王3竊據)。
田橫尚有三千客4,茹苦間關不忍離
閱讀此詩時,得知鄭成功在南京大敗,退守金門.廈門,率軍由鹿耳門登陸攻佔
普羅民遮城,並定台灣為東都,結束荷蘭人在台38年的統治,此詩的第二句是
以臺灣曾是父親鄭芝龍會兵積糧之地,如今從荷蘭人手中奪回,作為反清復
明的根據地,可謂天經地義。詩的第三句以田橫自喻,明朝覆亡後,鄭成功
率領將士們來到臺灣為反清復明繼續奮鬥,儘管歷盡艱辛,但將士始終忠心追隨,
最後在詩末「茹苦間關不忍離」,道盡開闢臺灣的艱苦歷程,也反映自己與將士
們對明朝的一片忠心。在本詩的詩句中,荊榛,泛指叢生灌木的荒蕪情景,這裡借
指臺灣。荷夷,荷蘭人。並且引用到韓信破齊,田橫自立為齊王,高祖登基後,田橫
率領從屬五百人逃至海島,高祖派人招降,橫不願北面臣事之,遂自殺,餘五百人聞橫死,亦皆自殺。
引用到田橫的典故,以古事今之比喻,使此詩更為生動.讀此戰爭的詩,也可以得知領軍作戰的辛苦
,英勇的鄭成功率軍開闢台灣的艱辛,也反映自己對於明朝的忠心,和戰爭帶給人的煩惱與恐慌,
更可以知道世界和平的重要性與寶貴喔!!
\
全站熱搜